最后,我们会一起去海边

上一次大连之行结束之后,我写了《六日六城记》。这一次的大连之行,依旧是借工作之便,依旧是匆匆路过,返程的时候依旧是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下,而最终依旧是迟迟不能动笔。上一次是拖延症发作,而这一次,恐怕又只能是用”拖延症“来解释了。

海边

在大连六年的时间里,去了不知道多少次海边;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也曾在诸多其他城市的海边匆匆路过。面朝大海的时候,心情总是起起伏伏,不变的是每一次到了海边,都忍不住想靠得再近一些。靠的近些,靠的再近一些,讽刺的是,我的身体每一次都背叛了自己的思想,当下午四点的海浪拍打在沙滩上的时候,踩在礁石上的自己还是本能地躲避着海水,以免浸湿自己满是灰尘的鞋子。

海边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他让站在低处的你,依然有极目远眺的欲望。很多年前的午夜时分,驻足海边面朝大海的你,内心深处正在酝酿一次远行;而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深处又在想这些什么呢,或许是下一次的回归,又或许仅是短暂地放空自己,选择什么都不去思考。

连理

大连理工大学,我不太喜欢使用母校这个说法,但日常交流中还是不自觉地这样用着。”春有玉兰,夏有梧桐,秋有银杏,冬有水杉“,四季的风景如何,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大工真的是一个拥有完整的四个季节的大学。大工之于我的好感,一定程度源自于很多人在校门口拍”连理“照,因为这个缘故,这所理工院校也跟着深情了那么一点点。

”连理“是一种浪漫,也可以是一种羁绊。你跨越半个中国回到这里,为的是完成自己内心的承诺,抑或仅仅是另一次路过。算了,不纠结这个问题,即便是前者,你也不会承认。这不过是工作原因的路过,你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一点。

昼夜

无数个黑夜白天,我像期待着这次归来一样期待着每一次的归来,而当我真的踏足这里的山川湖海之后,我陷入了又一次物是人非的感慨中。上一次回大连,才开始施工的星海湾大桥,如今已经运行通车,海平面上钢筋混凝土连接起来的桥梁,遮住了路人远眺的视线,此时星海湾真的仅是一个海湾了。海之韵公园附近大面积移山填海,房地产改变了这个城市太多太多,就连海岸线都已经不是从前的海岸线了。而更为不幸的是,我目睹着城市此刻高楼林立的粗粝,却并不曾领略过山水相依的青春和婉约。

无数人告诉过你这座城市年轻的时候很美,而遗憾的是,她年轻的时候,你就在她身边,你多多少少耳闻些她的芳名,可是近水楼台的你,却不曾与之亲近。只有当城市向你展示了她备受摧残的面容之后,赶路匆忙的你才意识到你竟然未曾真切染指过她年轻的身体。聊以慰藉的是,五点一刻,夕阳映照下的大海依旧是那片大海,缓慢行走于海边的你,还可以在记忆中约会过往。可以预见的是,你约会的对象,一半是天涯各处的故人,一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青春。

相囿于世

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喜欢信步行走的人,此刻,习惯依旧,只是我更倾向于说自己是一个喜欢瞎溜达的人了。我极尽可能地掩盖自己身上在其他人看来是矫情的成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身边的人只看到我作为一个技术的专业与风格。直到现在我也不理解,何以世俗始终觉得“感性”和“理性”在一个人身上互斥的。我一度想问这个世界怎么了,可是终究还是问不出口,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好为人师的前辈准备着责问我,你究竟是怎么了?

那个与你相囿于昼夜与厨房的人,不曾经历过山川湖海,于是你们言之凿凿的关切,也变得无比地可疑,这情感更像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退守和妥协。老人们不会再去问自己的孩子,嘿,青年,你们最终要去向哪里?因为他们翘首盼复的问题其实是,年轻人,你们终将要回到哪里?世界太大,矫健如你,依然要走走停停,更何况是一度被时代套上过枷锁的祖辈。

远行·修行

生命是一场远行,人生是一场修行。我选择将这两句话堆砌在一起,不是为了追求行文的对仗工整,单纯是因为在相同的时间段,这两句话被不同的人分别提起。

回溯上一次的大连之行,你还在旁引《在路上》,那时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还没有被网络转载荼毒,“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也还没有因为歌词泛滥于九州而陷于流俗。那时那刻,远行,还在召唤着你年轻的身体,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地上路。始料未及的是,信步游走的你,最终选择停在了别人的终点,然后宣称这是爱情。这之后,别人的终点变成了你的下一个起点。当你的脚步停了下来,内心没有了仗剑走天涯的傲气,下一次的远行理所当然地变得遥遥无期了。而可期的,似乎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了。

你不信奉任何的宗教,对俗僧俗道更是嗤之以鼻,可这并不影响你心底的修行。你觉得你应该还是信仰些什么的,即便作为矛盾综合体的自己,你根本解释不清楚这所谓的信仰究竟是何物。修行是坚守信仰的外在形式,信仰是模棱两可的,修行本身也跟着可疑起来。

年轻的时候,是不敢奢谈人生的,你只知道人生是有限个昼夜的交替。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昼夜,构成了时间。用时间去量度人生,或长或短,但不变的是,终点必然是死亡。人生最后的昼夜,我们唯一的话题就应该是死亡。未经历过喧嚣,哪里能理解宁静,未经历死亡,怎知道生之侥幸。一直以来,你都觉得如果谈论死亡的那一刻,大家还可以面带微笑,也就算是不枉此生的修行了。

最后

”我“与”你“的讨论,无主题无逻辑,我不知道如何结束话题,就像你不知道如何开始话题。姑且引用一句话吧: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我爱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并不美好;你爱芸芸众生,因为众生皆苦也皆有病。

Ref:

  • 刺猬乐队《最后,我们会一起去海边》
  • 万能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
  •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 海涅《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