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的几部电影

漫长的假期看了太多让人觉得假期更加漫长的电影。此刻我无意去写什么影评,况且这也绝非我所擅长的,这里姑且做个整理记录,至于这些电影究竟如何,我不做判断,一部电影的优劣好坏自有公论,有没有我这一票影响不大。

《撒玛利亚女孩》,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让正常人难以理解的电影。与另一部韩国电影《青春》一样,导演似乎都偏向于描述青春时光中的那些非常态心理:畸形却唯美的情感,错乱而荒诞的性认知。如此种种,刻意挑战常人的理解极限。尤其喜欢的是《撒》快结尾时的情节:倚隽坐在车上,恍惚入梦,梦中自己的父亲忍痛勒死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倚隽自己。我用"唯美"这个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因为在我的字典中"唯美"这个词汇源自于"唯美主义"的艺术手段,众所周知,这种艺术手段或多或少都有点病态的成分。

和一个朋友聊起韩国电影,当她得知我没有看过那部据说感动了无数人的《假如爱有天意》的时候,表现得极为诧异。在她的推荐下,尤其是我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下载了这部电影。聊天的时候她说所有在她推荐下看这部电影的都哭了,包括男生,我告诉她我肯定不会这样。实事求是地讲,这部电影的确很让人感动,但是由于我在看的过程中预猜中了几乎全部的情节,所以感动二字也就无多少打些折扣。看了一下电影拍摄的年代,才意识到,我之所以猜中了太多的情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情节被后来的很多,尤其是国产电影电视剧借用。我自己写过小说,知道编剧组织好一个故事有多困难,这样我们似乎应该原谅某些编剧或者作者偶尔的抄袭行为?他们应该被原谅吗?这是个问题!

同一个人推荐的另外一部电影《Fanfan》,中文译作《芳芳》,人名而已。在这之前,我对苏菲玛索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云上的日子》这部电影中的那个杀了自己父亲的女孩这一阶段。说实话,看苏菲玛索的电影,我似乎注定失去自己的判断,而且一贯如是。其始终显得无辜的眼神让人不禁放弃对其做过的任何评判,虽然事实上,其老是花边新闻缠身!

《海盗电台》,历史原因加之认知原因再加上些许的政治原因,国人谈起摇滚乐时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摇滚乐手如是;乐评人如是;乐迷如是;类似于秦刚老师的政客如是;根本不听摇滚乐的人亦如是。这些注定了摇滚乐在中国的边缘化:一部分人死磕,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一部分人压根不屑一顾。而在西方世界,一切其实可以来得很轻松,即便是描写上个世界那个谁也说不清的六十年代,一样可以采用喜剧的形式,一笑而过,而这似乎也就足够。如果看这部电影,鄙人的一个建议是不要看最后十分钟,最后这段是喜剧电影普遍的硬伤区,为了结局的完满而牺牲情节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