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守望者

我想证明M的存在,我又想证明M的不存在,这是矛盾的,不矛盾的是,这两个证明我一个都证明不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该写些什么了,或许我现在唯一该做的其实是歇歇。有的时候我试图驳斥很多不通的理论,但是话到嘴边反而又没有说的冲动了;有着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依旧不敢为自己订立计划,仅仅因为害怕计划破产时自己会内疚。我知道这是幽闭症的前兆,但是和一个真正的幽闭症患者比较起来,我的这些小症状又算得了什么;同样我也有着些许的妄想症,但是和一个真正的妄想症患者比较起来,我的这些小症状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幸运的是我身边有的是这样的例子!

近来的日子,我似乎批判了太多的东西:体制、组织、文化、认知……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我们是不愁找不到批判对象的,可是时至今日我依旧不习惯于批判个体,尤其是不对等的批判。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深知个体的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虽然我身边的很多人本人却并没有把此当回事!

"打瞎子,骂哑巴,踹寡妇门,挖绝户坟",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无恶不作的小人。这些行为之所以可恶,是因为其作恶对象是弱者,而我们骨子里都有一种保护弱者的冲动。原则上这件事是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但是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弱者着实可恶,那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弱者究竟值不值得同情?我们该如何面对可恶的弱者?同情并原谅可恶的弱者是不是变相的纵容?这些问题,我目前无解。更值得讨论的是,当我们以强势者的姿态批判一个可恶的弱者的时候,即便我们有的是批判的理由,但是我们一旦这么做了,在外人看来,我们都失去了行为的合法性,原因仅仅是对方是弱者!

好吧,纠结的问题暂且放在一边,下面写点轻松的。不得不推荐的一部电影——《窃听风暴》,是《窃听风暴》,而非《窃听风云》。老早之前就看到twitter上面有人推荐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有看,前几天下载来看,看完后我着实失望,心想twitter上面的人品味怎么这么低劣。但是今天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相当低级的错误,因为我下载的是《窃听风云》,而非《窃听风暴》。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容却是大相径庭。《云》,香港电影典型的模式,几个明星来炒作一部没什么营养的剧情电影,让人,至少是让我看完大倒胃口;而《暴》,抛却其上的政治问题不谈(以八十年代的东德为故事背景,有些问题不言自明),该剧至少像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最了解我们的其实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而是在暗处的所谓组织,当有一天我们拿到写满了我们个人历史的档案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二十岁时我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我们早就忘了大半,而我们的档案里面却一笔一笔写得清清楚楚!

图书馆看杂志,随便翻阅了一下《中国新闻周刊》,像所有的大陆杂志一样,该刊也在做所谓的60年总结。开篇的话题很具有讽刺性——自由,该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60年来几个重大的世事变迁,有趣的是该文写至我出生那年戛然而止。读这种语焉不详的文章是很有趣的事情,相当锻炼想象力。接下来的话题更有趣,核心词汇我现在不是很确定,估计是性解放或者别的什么。总体来说这部分还是值得一读的,作者应该是很文艺气的一个人,开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做引。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整体来说更值得一看。

信手翻阅《艺术世界》看到一张照片,情不自禁联想到摩登天空音乐节的宣传海报。二者究竟谁借用了谁,或者是各自独立的创意,我不确定,也没心思去较真。

用手机翻墙登陆了blogger后台,修复了源订阅地址自动定向到feedsky的问题。由于自动定向feedsky,而我的feedsky烧录网址blogger被墙后更改为了spaces的地址,所以订阅blogger其实是订阅spaces。二者一个墙外一个墙内,内容大同小异,所谓的小异体现在敏感词使用度上面。目前blogger订阅输出正常,与之前不同的是,其中包含twitter的更新!欢迎Google reader的用户订阅! http://wongzincer.blogspot.com。

Update:那时候的我怎么就没有预见到有一天GR也不玩了呢。

对于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归属,官方一如以往的保持了低调,先前新华网对诺贝尔奖项最终花落谁家做过预测,但是唯独不包括和平奖。其原因不单单是20年前该奖颁给了一个不受中国待见的人,更重要的是,该奖时刻准备着颁给另一些不受中国待见的人。

官方对于诺贝尔和平奖的低调处理并没有打消坊间对其归属的议论,只不过我们伟大的媒体管制制度使得这些议论难见报端罢了。9日下午五点,当最终和平奖宣布被授予奥巴马的时候,我们的官方媒体终于可以大声的宣布诺贝尔和平奖的归属的消息了!诺贝尔和平奖也终于不再是我们讳莫如深的敏感事件。

对于奥巴马这颗政治新星,大众可谓是毁誉参半。关于他有没有资格获得该奖项我无权评论,事实上我也不关注这一点;我所关注的是国人对于奥巴马获奖的反应,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民族虚荣心。

人人看到的一条状态尤其具有代表性:强烈不满把和平奖颁给奥巴马这样的谄媚行为!!!这本是科学最高尚的一片净土,他要获奖先得把美国有改善啊。科学不该向政治屈服... 文艺不该被政治忽视!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这是赫塔·米勒的评语。。。又有多少人知道她?!

这条状态提到了奥巴马和赫塔·米勒,我们先来分析后者。实事求是地讲,我之前一样不知道这个人,但是这不能构成我质疑赫塔·米勒获奖的理由。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妄加评论这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没有读过一个人的作品就对该人指指点点这一样不明智。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反问一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你又知道谁?如果你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五个,我就收回接下来对你下的"脑残"的结论。

下面还是回到和平奖的讨论中来。把和平奖颁给奥巴马就是谄媚行为!下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奥巴马所代表的美国很强大,偶尔在国际舞台还表现得很飞扬跋扈,而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没有什么官方背景,于是后者给前者发了个奖状就是谄媚行为。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那么这个结论或许还成立。因为中国的非官方组织都在官方的管理领导下"独立"运作;而在国际上真正独立运作的非官方组织机构比比皆是。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行为,所以拜托别拿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考校一切。

奥巴马配不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不看好奥巴马这个人。但是因为奥巴马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贸然给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扣上"谄媚"的帽子,这种行为,我看不出有多明智。

诺贝尔奖始终是伤害中国人感情的奖项,我们一方面为没有国人获奖而伤心;另一方面还要为有人获奖而伤心。反正最终都是伤心,于是为了不再伤心,我们索性质疑诺贝尔奖,质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这是多么典型的民族虚荣心!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有205个提名,无论是谁或哪个组织最终获得该奖都注定会有争议。诺贝尔和平奖没有成为官方所谓的"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这已经是被官方舆论主导的脑残民众的幸事,所以当该奖授予任何其他的人或组织的时候,这些人最好还是尽可能的理智一些,少去贴标签,尤其是未加验证地贴标签!

漫长的假期看了太多让人觉得假期更加漫长的电影。此刻我无意去写什么影评,况且这也绝非我所擅长的,这里姑且做个整理记录,至于这些电影究竟如何,我不做判断,一部电影的优劣好坏自有公论,有没有我这一票影响不大。

《撒玛利亚女孩》,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让正常人难以理解的电影。与另一部韩国电影《青春》一样,导演似乎都偏向于描述青春时光中的那些非常态心理:畸形却唯美的情感,错乱而荒诞的性认知。如此种种,刻意挑战常人的理解极限。尤其喜欢的是《撒》快结尾时的情节:倚隽坐在车上,恍惚入梦,梦中自己的父亲忍痛勒死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倚隽自己。我用"唯美"这个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因为在我的字典中"唯美"这个词汇源自于"唯美主义"的艺术手段,众所周知,这种艺术手段或多或少都有点病态的成分。

和一个朋友聊起韩国电影,当她得知我没有看过那部据说感动了无数人的《假如爱有天意》的时候,表现得极为诧异。在她的推荐下,尤其是我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下载了这部电影。聊天的时候她说所有在她推荐下看这部电影的都哭了,包括男生,我告诉她我肯定不会这样。实事求是地讲,这部电影的确很让人感动,但是由于我在看的过程中预猜中了几乎全部的情节,所以感动二字也就无多少打些折扣。看了一下电影拍摄的年代,才意识到,我之所以猜中了太多的情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情节被后来的很多,尤其是国产电影电视剧借用。我自己写过小说,知道编剧组织好一个故事有多困难,这样我们似乎应该原谅某些编剧或者作者偶尔的抄袭行为?他们应该被原谅吗?这是个问题!

同一个人推荐的另外一部电影《Fanfan》,中文译作《芳芳》,人名而已。在这之前,我对苏菲玛索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云上的日子》这部电影中的那个杀了自己父亲的女孩这一阶段。说实话,看苏菲玛索的电影,我似乎注定失去自己的判断,而且一贯如是。其始终显得无辜的眼神让人不禁放弃对其做过的任何评判,虽然事实上,其老是花边新闻缠身!

《海盗电台》,历史原因加之认知原因再加上些许的政治原因,国人谈起摇滚乐时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摇滚乐手如是;乐评人如是;乐迷如是;类似于秦刚老师的政客如是;根本不听摇滚乐的人亦如是。这些注定了摇滚乐在中国的边缘化:一部分人死磕,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一部分人压根不屑一顾。而在西方世界,一切其实可以来得很轻松,即便是描写上个世界那个谁也说不清的六十年代,一样可以采用喜剧的形式,一笑而过,而这似乎也就足够。如果看这部电影,鄙人的一个建议是不要看最后十分钟,最后这段是喜剧电影普遍的硬伤区,为了结局的完满而牺牲情节的连贯。

摩登天空音乐节,一年前的这个时侯我在现场;一年后的今天,我在看在线直播,网络的缘故,卡的我几乎崩溃。

与去年比较起来,今年的摩登天空太冷清了,当然事情原本不应该这个样子的。去年迷笛所遭遇的种种,今年终于在摩登身上重现,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三句两句就可以讲完的。可以确定的是,这次丢人丢得有点大了去了。迷笛的事还是自己家里的丑闻,遮遮掩掩也就过去了;这次涉及太多外来乐队,我们终于发现国外新闻的娱乐版面也开始被中国占据了。

中国真的强大了吗?

去年的中秋,我写了一副至今仍然自我感觉良好的对联:

满怀衷情,但把晨衣稍减,望天边云霞舒卷,清闲自若,人淡如菊;

几多愁绪,莫如烦心抛却,品月夜碧波湖光,遥寄福书,情浓似酒。

今年的同一个日子,本想再写点什么,但是始终不能够,不得不承认,我的那点小聪明已经在一年的时间里挥霍浪费得所剩无几。挣扎思量了很久,勉为其难地写出了上联:

把盏凭窗,对语黄花,不邀明月邀彩霞。

估计李白同学知道我如此化用他的诗作非气死不可,可是即便如此,我依旧没有办法给出下联,更不用说是对仗工整的下联了。无奈之下只有求助于网络,在twitter和meme上求助如意料中的无人关注,twitter里面的人都在关注一个人被国宝请去喝茶的始末(此处隐语较多,看不懂正常),而meme今天死一般的沉寂,估计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Twitter将这条消息同步到人人的状态,季楠同学作了如下回复:

泛舟江上,轻约飞鸿,莫赏疏影赏清风。

阅毕,不禁自愧不如,随即删掉了我在人人贴出的下联:

自斟自饮,自说自话,莫问此家是谁家。

最近在写一些关于南方的文字,讽刺的是,活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去过南方。于是写下的不过是我的诸多臆想罢了。"泛舟江上",这样的意象是我所无法想到的,而这未尝不是我的一个遗憾。

中秋之夜,写下这些,祝福我所有的朋友都能事事尽可能如自己所愿,而这样也就是如我所愿了;祝福那个自称被隔离的孩子能早早活蹦乱跳地走在长安街上;祝福所有我认识的以及所有我不认识的人都能拥有一个静谧的月圆之夜。

PS:

亲爱的乖乖们,尽情的赏月吧,只是,不要再拿嫦娥说事了!

今天收到的所有的中秋祝福短信,我都没有回复,原谅我,我今天表达障碍,严重"词穷"了。

稀里糊涂地过着假期的每一天,这是从来不为自己未来做计划的坏处,就现阶段而言,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活动。国庆轰轰烈烈的进行,我却选择做个冷眼的旁观者,我知道这样做的代价,事实上我也正在承受着这样做的代价。

明天是中秋节。这么多年来,每逢到这个节日,我最先想到的都是初一时的那个月圆之夜:我和表哥坐在异乡中学的台阶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同学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中,而我们两个因为离家遥远,选择了留校,于是偌大的校园仅剩下我们两人月下静坐守候。那一年我初一,他初三,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去远方的小镇求学。

中秋的主题即是团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这一刻守候在家人身边。这样说来,一切不过是我们内心的美好愿景罢了,我们相信了这些,这些也就成了可以实现的愿望,至少是未来可以实现的愿望。

好吧,我承认,我早就不知道什么是思乡之情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讨论这些未免显得矫情。最近在整理一些旧时的记忆,然后试图将其记录下来,可是真的记录下来之后,发现一切也不过如此。所谓的归属感、认同感其实不过是我们为自己的多愁善感找的一些借口,他乡抑或故乡似乎也不过是地球上两个坐标不同的点罢了。

思念本无关于何时何地。现在我相信了!

今天是伟然的生日,是的,写在这里权当是祝福了。

随着阅兵式的结束,曾经甚嚣尘上的国庆就此画上了句号;或许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画上了省略号,省略号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是的,这正是国庆的价值所在。虽然后续还会有很多活动,但是那不多是大地震之后的若干小余震而已,已然吸引不了太多人的注意。阅兵式结束,一切也就随之结束,我们进入了后国庆时代,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后国庆时代,同时亦可以说是不得不进入后国庆时代。

现在回想08年的奥运会,抛开之前的种种政治风波不谈,中国无疑向世界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运动会,就体育赛事举办本身而言,中国几乎可以说为世界制定了一种无法被超越的体育赛事承办的标准。同08年的奥运会一样,09年我们的国庆阅兵式一样无可挑剔,当然我说这句话的前提还是——单就阅兵式本身而言。是的是的,单就运动会而言,我会毫不吝啬地用"完美"这个词汇作为08年的评价;同样,单就阅兵式而言,我也会使用"完美"这个词汇。虽然我仅仅是上午随意地看了十分多钟的阅兵式;虽然当时我曾就形式主义的必要性对阅兵意义做过质疑;虽然央视画面中的北京蓝天甚至让我质疑央视又一次作假,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对阅兵式本身给出积极的评价。

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会发现,中国一向是追求完美的国度。十全十美几乎是每个国人的追求,断臂维纳斯在西方世界中会是美的化身,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她不过是一个残品罢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把每一件事情处理得如此中庸完满;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官方会极力打压异议;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受不了外界的一点点批评。中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国度,泛滥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要求这个国家必须保持完美。为了完美我们可以作出很大程度的让步,甚至牺牲。

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很难理出一个头绪。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姑且使用三十年这个官方数字吧)使得中国经济面貌全面改观,但是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两极分化和腐败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民众和政府走向了对立;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这无疑又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对立程度。社会改革的成果多因政府的权力寻租而被一部分人占有,底层民众因为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而对腐败问题恨之入骨,而现行体制对于腐败高发问题又显得有些疲软无力;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中的部分要求改革深化,在满足于经济需求的同时,开始有了各自的民主诉求,而现行体制明显和民主原则相悖。体制的变革几乎成为社会普遍声音,而当下政治制度则成了体制变革最大的阻力。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打动了很多人,也让体制省却了许多对社会大众应有的解释说明,既得利益面前,民众曾经一次又一次失语。但是当经济利益不再是一个社会追求的主流,民众也就无法满足于过去的蒙昧状态。经两年来频发的公共事件无疑是对以上论述的例证,虽然官方媒体刻意过滤掉很多信息,但是从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中依然可见一斑。

国庆的热情,马上就会褪去,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充满了未知,而唯一已知的则是这条路一定不好走。热情可以在瞬间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它无法构成长久前进的动力,这种持久力我们必须慢慢寻找、慢慢积累。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自08年开始中国民族主义抬头,而发展到09年民族主义几乎泛滥,但是人微言轻,我发表的这些看法都成了淹没在"爱国"热潮中的噪音。

关于"爱国"这件事情,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叙及,这里不再赘述,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在汉语的语境中国家这个词汇有两层意思:狭义上的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点相信稍微有点政治素养的人都知道,可是在我们的主流宣传中官方往往回避这个定义,而将国家的概念无限放大,于是在绝大多数国人看来国家这个概念更等同于民族(当然这里的民族应该是广义上的民族)这个概念。鉴于我们对国家的概念的普遍模糊不清,我个人觉得这时候讨论爱国与否根本没有意义,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国家是什么!

国庆在即,学校到处可见国旗飘扬,即便是学校之外也不时能看到挂出来的国旗。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很多次国庆,但是民间到处国旗飘扬的确是首次,这或许也是今年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如果单纯地说今年是六十年,六十在中国文化里比较特殊,这样的解释肯定难以服众。事实上在0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即便普普通通的一天,街头也可见国旗的影子。是08年开始我们变得更爱国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无意去探究这里面深层次的驱动力是什么,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不是我能说得清楚的,而万一我说清楚了,肯定会招来许多反对的声音。此刻我仅想就挂国旗这件事情本身发表些看法,为了使我的观点更有针对性也尽可能地避免以偏概全的嫌疑,我将自己的讨论限定在我的学校。

作为讨论的开始,我们先看一张照片: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五个楼层同学的默契,竟然在同一时间挂出了红色的旗帜;其次我也不得不赞赏这些同学的奉献精神,竟然在自己晾被子的地方腾出了空间来为国旗占有和使用;最后作为唯一一句不是反讽的评价,我真的很佩服他们不约而同的将旗帜挂在了画面的右侧。

恕我直言,中国官方在搞形式主义这方面一向比较擅长,但是由于官方搞了太多的形式主义,国人自己反而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们悲哀的发现我们的国民在表达自己正面的情感时也会表达得很可笑,这种可笑甚至可以和官方作假的可笑度相媲美。试问,如果我们的国旗一直就是被国人升起以及降落,那么我们是不是更懂得悬挂国旗的注意事项,以上的笑话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是一个不可验证的假设,因为我们的国民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民族主义泛滥的结果是国人空前的"爱国",不分青红皂白地爱这个国家的一切,而这样必然的后果是最终我们单纯的爱国行为堕落为一出闹剧。"我爱你,中国",可是理智的我到底该爱你什么呢?

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有一群熟人在身边,人多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到理想的发泄途径。内心中纠结的那些小状况其实不过是某种压抑,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找到宣泄的出口。那些状况外的故事会成为接下来最好的谈资,大家都生活得有些无聊,于是都需要可以讨论的新鲜话题。

心情非常不好的时候,希望有一个知己好友在身边,不需要别的什么,仅仅是在身边就好。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多时候彼此的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一个手势、甚至仅仅是一个眼神都可以传递出很多信息。孤独感伴随着现代人的一生,即便我们身边从来就不缺少同样孤独的同类,朋友的维系基础其实是需要与被需要,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于是我们需要彼此。

心情极度不好的时候,我们不希望任何人在自己的身边。沟通交流此刻已经没有意义,我们渴望被别人理解,可是事实上理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立场完全表明,而旁人也就没有可能设身处地的代为思考,这不是任何人的问题,问题仅仅出在我们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一种哀伤无法被安慰,没有人可以化解此类哀伤,除了自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