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旅途的两点记录,以备后查

早就知道赤峰到大连的火车不会人满为患,但是万万没料到全程竟然几乎没有站着的乘客,如是的场景应该会让那些饱尝春运之苦的孩子心理很不平衡吧。因为不必面对人挨人的窘境,也就有了心情去观察身边人的种种。正如我之前所说:“观察陌生人的行为举止,猜测其身份,然后构思一个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等待着某一天写下来…”我早就知晓置身于事外的乐趣所在,于是自然不会错过每一个这样的机会。

初始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小我两岁的女子,她和她的几个同学同行到沈阳然后转站哈尔滨。如是的座次搭配让我很是悲情,很明显,我一不小心进入了别人的圈子,而且这个圈子的人并没有吸纳一个陌生人加入他们的聊天话题的意图和必要。我也很识趣地既没有一言不发,更没有多发一言,我懂得在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倾听。

女子大二,家里有两个姐姐,大姐结婚育有一子,小外甥此时不到两周岁,这个假期大部分时间在姥姥家度过。小姨和小外甥第一次长期亲密接触,自然有很多的趣事。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女子都在讲述小外甥调皮可爱的故事,而这之后,话锋一转,女子提到了自己的二姐。女子毫不掩饰地说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二姐,而且还列举了一些二姐如何如何不靠谱的理由。此刻我不打算将这些转述出去,也不能将这些转述,我提及的原因是这使得我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我认知的范围,如果一个大家庭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孩子,排行第二的那个,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比较不着人喜爱的那个。我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使得老二成了兄弟姐妹当中的异类!相较于老大而言,老二少了些威严,而弟弟妹妹的存在又使得老二失去了撒娇讨喜的资本。我不知道我附会上的这个解释怎么样,反正我自己都不是很认同这一点。这是属于大家庭的问题,而这是我们这种独生子女所无法解读的。

这之后,路途上闲极无聊,于是观察坐在我附近的一家三口。丈夫三十出头,一脸的倦容,斜靠在椅子上面闭目小憩。妻子长了一张娃娃脸,如果不是家庭成员就在身边,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她已经婚育。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一直吵着要母亲给他买玩具(他误以为火车上兜售食品的叔叔是卖玩具的),任母亲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母子两个的僵持终于惹怒了父亲,他极不耐烦地将儿子训斥了一顿。儿子被父亲暴戾的语气震慑住了,良久没有吱声,母亲静静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一样没有多说什么。不过不一会儿之后,母亲找出了一些零食递到了儿子的手中,算是安慰吧,儿子双手接过,似乎已经忘了刚才领教的训斥,自顾自地享用着“战利品”。

看到这里,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子,思来想去,最后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如是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儿时的我们身上上演。此时此刻,往事无一例外地被时间冲淡,我们已经忆不起过往的点点斑斑,但至少内心深处还隐约记得,记得如此的一个故事轮廓。只有记忆才能将生活串联成线,正是依附于记忆,生活才不至于最终堕入虚无的深渊。

列车缓缓前行,周遭的景物随之向后旋转,此时此刻整个世界就仿佛是小时候把玩的万花筒,亦真亦幻的一个世界,让人拿捏不准,于是便可以尽情地想象。透过这个万花筒,我们看到了变幻莫测,却也看到了真实,如是种种,说的太过于清晰明了,反而没意思了!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