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以及其他

最近再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阅读的时候我反复提醒自己这不过是一本小说,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将里面的情节与贵国的大环境对应。事实上,书中描述的高度集权化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存在的政治理论基础,和贵国有着太多的相似,以至于我很难不去联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全书提纲挈领的一句话,在阅读之初,我们无一例外的会坚信这是句话是矛盾的,但是看到最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个观点的合理的地方。

“无知即力量”,这个无需多讲,贵国人其实最是理解这一点的,留意那些民族主义者,你就会发现,理直气壮的底气不是来自于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对谬论坚持的勇气有多大,“无知”者在这方面显得无往不利,这也是为什么你和脑残辩论你永远不会胜利,因为他们的坚持容不下任何的逻辑,而你用逻辑去说服他们注定是徒劳!

“战争即和平”,我不禁想到的是贵国官方宣传里面的那诸多的敌对势力。“攘外必先安内”,相信这句话家喻户晓,在批判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矫枉过正“攘外无需安内”。在老大哥的宣传里面,给我们树立了无数的敌人抑或假想敌,于是我们整天战战兢兢地提防着这些敌人,对于老大哥的削敛却视而不见了,于是体制内部也就一篇和谐美好了。好吧,这个问题还是点到这里为止吧,多说无益而且有危险,毕竟“老大哥在看着呢!”

“自由即奴役”,这个我联想到的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之前的文章里面我讨论过这一点,这里就不过多涉及了,总之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解释贵国人的心理,你会理解很多原来不可理解的。

最近对两部电影印象深刻,一个是《孤儿》,另一个是《记忆碎片》我很少看悬疑电影,一来不感兴趣,更主要的原因是感觉自己脑子不够用,看《孤儿》是误打误撞,看记忆碎片是Twitter上好友的推荐。观后的感受是《孤儿》是着实考验你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部电影,一个9岁小姑娘突然变成33岁的怪异的女人的确很有冲击力;而《记忆碎片》是着实考验你想象力的一部电影,倒叙的书籍和电影我之前看过一些,倒叙往往意味着没有悬疑,但是这部电影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原文里面给出的是来自豆瓣的链接,想看评论请移步至豆瓣,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今天找到《无法坦诚面对》来看,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日剧,第一次是《一公升的眼泪》,我很不争气地看得泪流满面。我承认,我看这个完全是因为据说这个电视剧是围绕着Twitter来编织剧情的,所以就好奇地下载了。因为现在才出第一集,所以还无法对其过多评判,我只能说目前感觉还良好,本剧大意说的是生活中麻烦重重的一群年轻人在Twitter相识,进而成为现实中的朋友或者爱人(这是电视剧屡试不爽的套路)。Twitter在贵国已经成为了传说,但是在美国、在日本、在除了东西朝鲜伊朗这些老大哥看着的国家,Twitter不过是一个供人沟通交流,甚至废话的社交工具。Twitter改变世界,这是中文Twitter用户的期望,至于会不会改变《无法坦诚面对》里面这几个倒霉蛋,我们只能继续期待剧情的发展了。

PS:写这些的时候在听李志的《被禁忌的游戏》这张专辑。最后留下一句话与君共勉:

当我们在一条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路的前方的诸多未知,而是在我们后方那始终质疑的眼睛。